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肖放: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 提升政府监管效能 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质增效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杨乐)11月3—4日,由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工作交流大会暨全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甘肃)大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本届大会以“加强监管信息交流,共治食品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肖放出席了3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并讲话。肖放表示,当前社会信息化、数字化蓬勃发展,保障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生活、社会稳定的大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运用好信息化、数字化等先进技术和战略资源,提升政府监管效能,维护公众知情权和消费信心,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几年农业农村部持续优化风险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乡镇网格化管理机制,监管服务和信息采集覆盖涉农乡镇,推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达标合格证、重点农产品追溯管理、风险分级管理等新制度,借助大数据技术在全国建立起覆盖6.2万个生产基地和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一张图,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应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四个最严”,最近提出的“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产品种植”等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推进四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省部信息联动,扩大风险监测覆盖范围。健全部省统筹数据联用的风险监测制度,部级层面侧重监测重点问题品种,重点区域和重要的农涉药参数。各省侧重本地区重点品种、特色品种个性参数。实现所有菜篮子品种监测数据全覆盖,数据同步归集,省际共享,统筹利用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监测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部门信息互通,提升监管工作效能。与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共享生产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加大公检法部门对接会商,加强移交案件,强化联合执法办案。
三是加强产业信息利用,提升产品品质。对种养模式进行分等分级,针对不同的种养模式,区分优质的种养模式和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建立产业准出分类监管制度,倒逼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转型。抓好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具,加大重点品种追溯的先行先试。顺畅衔接三前三后监管信息,实现全链条信息化的监管。
四是加强公众信息推送,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氛围。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课程进大学校园,线上线下广泛开展农产品品质健康知识科普,关注网上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及时回应社会公众关切,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网络环境。